金門四日遊10 D4 金城鎮

利用在金城車站等車時間,再度前往金門鎮總兵署,延續昨天沒走完的行程

金門鎮總兵署

清金門鎮總兵署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浯江街五十三號,即金門後浦東門,為清康熙二十一年(1682年)間,總兵陳龍就明末文魁許獬的故宅「叢青軒」改建而成。民國四年(1915年)金門設縣,次年改為金門縣公署,民國三十八年(1949年)公署改為福建省政府辦公廳,近年則曾做為金門縣警局使用。清金門鎮總兵署,座北朝南偏東,為四進二廊式的四合院建築。現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
總兵署第一進頭門

總兵署第二進大堂及東西廂房

總兵署第二進大堂是主持審判的地方,中間的匾額寫著「海國圖治」

東西廂房改造成展示廳,展示與金門相關的文字與圖片說明,我拍下自認為有需要了解的部分


金門海外移民的分布圖


金門命名

清代時期的金門

清道光同治年間總兵署模型

東西廂房與主屋之間的通道

繼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之後,再次看到中秋博狀元餅展示

金湖 陳氏古厝+蔡翰舉人宅,金沙 浦邊 周安邦古厝

若有下次金門行,此為行程的口袋名單

總兵署第三進內署明間是清代金門總兵與部屬幕僚議事之處


總兵署第四進內宅明間是總兵與夫人家人生活的地方,原來以前衙門後方就是官員的住所

金門鎮總兵署的參觀,鑑於其建築非原構件,因此著墨甚少,倒是拍些圖文介紹金門古厝、認識金門古建築專有名詞等科普說明

金門城

在參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時,當導覽老師提到「金門城」時,頓時反應是「蛤?」,這是什麼東東? 在哪裡? 後來翻了2013年的遊金門行程表,是有來過金門城,但為什麼對金門城印象,腦筋一片空白,太扯了。幸好當時,將金門城臨時加了進來,走了一趟,為自己重新塑造金門城的印象。

明朝建立初期,為了防衛倭寇而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東南沿海一帶大量興築衛所城,金門守禦千戶所城即是在這時期所建的城池之一。清軍兩度入金造成金門「遂墮其城,焚其屋,棄其地,遷沿海,遺眾於界內而還」。而在此後,總兵陳龍一度打算重建金門城,但1682年決定將總鎮署遷到後浦,金門城地區因而沒落。此後自1949年起,因為金門成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的前線,金門城剩餘的城垣殘跡被中華民國國軍拆除以用在其他工事上,使得金門城只剩下夯土層與部分地基。民國八十六年(1997年)起,藉由金門酒廠的回饋金,開始重建四方城門,但其形制與原貌有別,其中重建的南門現為金門酒廠的大門。而在民國九十六年(2007年)時,金門國家公園在文臺寶塔附近重建了一段古城垣<摘錄自維基>

重建的北城門

城牆上的馬道,供士兵或馬匹行走之通道

城門上的城樓,是指揮與駐兵的所在.而城樓上為瞭望四周環境所設之瞭望台稱為「櫓」


在城樓內看到彩繪的石墩,以風獅爺的為裝飾圖案;初始以為是古物(如圖上*2),後來走下城門,在明遺古街的屋牆邊看一整排的彩繪石墩,才斷定是現代的工藝品(圖下)2491-1(2493 2496)

自城樓俯看明遺古街

右為明遺古街,左邊是穿越城門下的燕南路,二街道成平行線

明遺古街仍保留石板路面,中有亂石車轍道

當年這條老街不但是交通要道,也是貨物交易處,更是農產、漁產及民生物資趕集的重要場所,昔稱「賣菜街」

有的街屋改造成展示館

貼在門邊的平安符

黃天佑番仔厝,金門唯一的「帕拉迪歐風格」(Palladianism)與金門其他洋樓截然不同。現為民宿2505

在金門,洋樓一般被稱為「番仔樓」,但如果建築只有一層的,就只能叫做「番仔厝」

黃天佑年輕時經鼓浪嶼前往新加坡,在新加坡跟著來自鼓浪嶼的林文慶醫生學醫,學成並結婚後,二十九歲返回金門定居,以行醫為業,住進民國二十二年蓋好的這幢金門城148號洋樓。

  

古厝門額「厚德載福」匾額,修整的色彩鮮麗

經整修過的街屋;門上有「穎川衍派」堂號,是潁川侯陳軫的後裔

建築間的隘門通道

隘門

街尾的小廟迴向殿

前往古地城隍廟與西門內城門

古地城隍廟

西門內城門

登城門,眺望城外

**往金門酒廠方向走。。。

有點古意的洋樓

尋找古厝建築群途中,漫無目的轉入巷弄,隨拍修舊如舊,半傾廢的民宅

牆面施作的剖面

前方是金門酒廠的大門,就是昔日的「南門」

走向金門酒廠時,無意發現所謂的「古厝建築群」,原來就是陳家古厝,因為只能停留時間僅1.5小時左右,決定不去金門酒廠,將剩餘的時間放在陳家古厝

由此進入陳家古厝

入口處左右壁堵的彩色浮雕,佈滿吉祥圖飾

陳家古厝群為二落大厝的傳統民居建築,是陳清白於巴里島經商致富後,匯款回鄉所建,此為第一落

大門兩旁壁堵為香爐浮雕

馬背脊墜

門額上,「同人協吉」匾額

以紅磚砌成的直櫺窗

鰲魚狀的落水口

拱仔頭的泥塑不是很完整

此為陳家古厝第二落,仍有後代居住

主屋正門

主屋壁堵的浮雕 

這裡不是陳家古厝群嗎? 為何此屋的堂號為王姓的太原衍派?

水車堵及下方的直櫺窗

**回程要從金門城直接搭到莒光樓,幸好提早抵達珠水路(7-11)上的候車站,因為6路公車比網路公告的時間提前到達,好家在有搭到,否則下一班要等到45分鐘之後

在莒光樓的K-bike租賃站,換乘腳踏車前往建功嶼,看好當日退潮時間為13:23,時間是綽綽有餘,趕得上的,但因迷路,而變得不順遂。

騎到石雕公園圓環時,應右轉,但我卻左轉,發生第一次錯誤,接著不但沒修正,反而越錯越離譜,因左轉是死路,繞出來,竟騎向西海路三段,這是第二次錯誤。越騎越偏離,苗頭不對,求救當地人,指往正確路線。結果繞行一大圈,加上上坡路段,將自己搞得疲憊不堪,終於抵達延平郡王祠,鬆了一口氣,因為建功嶼入口就在延平郡王祠的右斜前方

延平郡王祠

建功嶼

前往建功嶼的下坡路

建功嶼位於金城南門的浯江溪口,面積約500平方公尺,又名董嶼、珠嶼、鰲嶼,是金門本島與烈嶼之間海面的衛哨,一嶼堅守如砥柱中流,「建功砥柱」因此得名。

下坡路盡頭,右方為碉堡,名「誠實堡」,數038據點


每月潮汐時間表

又見軌條砦

海水已退,有鋪石便道通往前方的建功嶼

回頭拍攝

2013年金門推出島嶼藝術節,以金門重要且知名的幾處生態景觀作為背景,融合了傳統技術與藝術觀點,設計了許多別出心裁的作品,總稱為「島嶼劇場」(Floating Islands)。其中與建功嶼有關的兩件,一是通往建功嶼小徑上的「牡蠣人」(Oystermen),由芬蘭藝術家卡薩格蘭(Marco Casagrande)設計;以4位戴著斗笠、有著鷺鷥般長腳的採蚵人為主題,表達出靠水吃水的海岸產業特色,也顯現出滿潮、乾潮時的迥然差異。夜間燈火照耀之下,璀璨的光點倒映水中,更具可看性。

「牡蠣人」藝術裝置簡介,看板下方則介紹建功嶼海域潮間帶生物

建功嶼的另一件「島嶼劇場」作品是「鱟時代」(The Era of Horseshoe Crab),由金門當地藝術家楊春森設計;在天然岩礁上,佈滿大大小小、或雌或雄的鱟,充分顯現出金門西海岸在地形、生態、產業、藝術上的特色與相互關聯。

由「鱟時代」的岩礁上遠眺淺灘上成列的軌條砦

「鱟時代」岩礁上,形似「水上堡」的石雕

木樁上佈滿石蚵

蚵田與牡蠣人

牡蠣人(望向建功嶼)

牡蠣人(望向金門島)

建功嶼海域潮間帶孕育豐富而多樣性生物

廣邈的潮間帶

特寫退潮後,顯露的鋪石步道

從這一角度看成弧線的鋪石步道

走走停停,長約400公尺的步道,走了40分鐘才踏上建功嶼,回程僅花10分鐘

建功嶼設有W038據點

由於軍方為防堵共軍從浯江溪口直趨金門,故於民國38年在建功嶼上設置W038據點,興建雄獅堡等軍事設備,控制金門水道

左為電台室

F碉堡

政戰室內部的休息空間

碉堡上遠望來時走過的海中步道

另一面潮間帶

島礁、防波堤的阻擋,加上潮差大,潮間帶已成為密密麻麻的石蚵養殖區

以岩礁進行天然養成及採集:野生石蚵附著在天然岩礁上生長,居民利用退潮時分前往採集,最受喜愛。除了天然礁石之外,居民也以金門盛產的花崗岩裁成石條,豎立於潮間帶進行養殖。有時廢棄的鐵條如軌條砦,也成為海蚵吸附、成長的工具。

站在崗哨上,近海的蚵田養殖場盡收眼底

望向水頭碼頭方向

除了F碉堡可遠眺外,還在碉堡上設置觀景平台

再次遠眺大片的蚵田

鄭成功石像需拾級而上

鄭成功石像建於1968年,以紀念領導抵抗滿清侵略者的明鄭英雄,望著他的故鄉福建南安

這尊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雕像是由福建贈予,本來要放在延平郡王祠內,後來輾轉放在這裡,形成建功嶼另一個特色。

鄭成功石像又是另一處觀景平台


海上整片美麗的石蚵林,為金門保有的傳統養殖產業,是蚵民與大海互動的生活文化。

鄭成功石像基座的淺浮雕之一「揮師東渡興復台灣」

大片蚵田與正興建中的金烈跨海大橋

採蚵阿嬤,正將採獲的蚵做初步的清洗

結束1小時的建功嶼之行,回到原點,反身再望海中步道上,遊客絡繹不絕

**回程經過夏墅,在此可以貼近觀看「水上堡」

水上堡就是灘岸間的機槍碉堡,最上層為哨所,中曾為囤放但要與物資及簡易的休息場所

貫穿浯江溪口的馬路

金門缺水,無法呈現出如google map般水量充沛的景象

摘錄2018年報導:目前中國水源占金門用水的30%,按照經濟部的規劃,未來中國水的比例要降到金門實際需求的25%,想要確保自有供水率到75%,金門縣府在「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」,擴建既有的海淡廠,從每日2,000噸,提升到每日4,000噸,再來是辦理太湖與田埔水庫的浚渫和清淤土方,以及大小金門聯通管線恢復輸水能力等等。農業也鼓勵發展較為節水的噴灌或是滴灌等作法。水資源回收中心所回收的水,也能推廣鼓勵民眾用來澆灌。

通水之後呢? 下一步的新三通

85日通水之後,金門縣長喊出後續的「通橋」、「通電」,開啟新三通政策,然而從之前博弈到小三通的旅遊,金門的水、電等基本條件,是否能足以應付? 金門天然資源恢復的時間比不上耗竭的速度,金門的發展還要持續關注。

「過去,金門用福利包裝幸福,但務實地說,金門是物質資源稀缺的島嶼,在醫療上,鄉親真的有感覺幸福嗎?民生設施、公共建設是否讓鄉親滿足?產業發展讓年輕人看到希望嗎?本地的財政狀況讓人感到有信心嗎?」縣長楊鎮浯心中連四個疑問,回答了他梳理金門永續政策的脈絡。

截圖自google map 

站在沿海馬路邊,可以更貼近望向水上堡

莒光樓,這次來金門沒上去參觀,來此主要目的是這裡設置的K-bike租賃站歸還腳踏車時,發生無法扣款情事,只好撥電話給K-bike的服務單位,對方測試結果,告知系統出了問題,本來要求我改至其他K-bike租賃站還車,但我騎了過去,如何回來? 因為我還有下一個行程水產試驗所,然後就要搭車去機場回台灣,對方理解我的困難後,最後改以他的那一方取消我的租借紀錄,也就是不用完成還車,當然也就不用付款。憑心而論,K-bike的車況不怎麼樣,這幾天幾乎每天都會租借,就碰到腳踏車的停車支架故障3次,有一次則碰到坐墊無法調整及腳踏板無法固定

金門縣水產試驗所

水產試驗所是增加的行程,起因是抵達金門的第一天,前往雙鯉濕地自然中心時,工作人員告知可在水產試驗所看到人工養殖的鱟。其實四天來在金門看到不少鱟的標本,但能看到活生生的鱟只有在水產試驗所

鱟是一種古老而美麗的生物,是四億年歷史的活化石,從前台灣西部的沙灘有許多鱟,因氣候變遷、人為破壞等因素,導致鱟的數量銳減、瀕臨絕種。而金門在長期的戰地政務下,海岸線佈滿地雷,反而少了人為破壞,意外成了鱟最理想的產卵棲地,因此能找到鱟的蹤跡,顯其珍貴,現今鱟更為金門特有之海洋生物,也代表著金門在地文化特色。

春夏交替之際是鱟的繁殖季節,一旦結為夫妻後變形影不離,經常可以在海邊看到碩大的母鱟揹著較小的公鱟,所以才有「夫妻魚」的美名。而在金門有句俗諺「抓鱟公,衰三冬」、「抓鱟母,衰一斗仔久」,這意思是說成鱟通常是成雙成對的,拆散人家姻緣會有厄運的,加上鱟離開自然環境是無法久活的,所以請大家不要去抓它們,遠遠欣賞它們的美即可!

水產試驗所的入口

鱟展覽館

鱟的部位名稱

一夫一妻相守至死,是鱟最大的特色

鱟雄雌的區分

131415齡鱟(左至右)2647

水產試驗所旁的養殖池

小鱟退潮時,在泥灘地爬行的痕跡

在培養皿中的鱟,受到正上方有彩色燈光的干擾,並在水波紋影響下,鱟的影像並不清晰

鱟的標本

戶外的養殖水槽

養殖水槽內養殖的鱟

水產試驗所步行回吳厝的民宿,然後搭3路公車至尚義機場,順利搭17:20的班機回台,結束時隔8年後,第二度金門的旅遊。金門有古厝、洋樓、軍事據點,有美食,也有許多自然風光,總和起來這四天三夜的金門小旅行,層次豐富又多元,儘管不是出國旅行,也儘管這是第二次到訪,仍處處充滿新奇,可以源源不絕挖出令人驚豔的寶藏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台北永春陂濕地公園+豹山溪步道